Contents

浅谈日清1894海战(二)

Contents
  • 上篇文章简单谈了下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北洋水师就是在19世纪中叶后的这样一个科技,政治大变革时代下诞生的。这次主要谈谈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从一场海战放开来看,日本和清国之后的命运似乎就能说得通了。
  • 先看战前。朝鲜内战,清朝以宗主国的身份入朝作战(主要是淮军)。此时,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日本按照福泽谕吉的大陆政策,第一步正是朝鲜。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的这个阶段,随着日本源源不断的向半岛派兵,日本逐渐掌握优势。清廷上的一群键盘侠就开始炮轰李鸿章,以前受洋人欺负,现在连日本也打不过,你李鸿章还想讲和。李鸿章心里清楚,此时的清军里就那么几个地方军能打仗,朝鲜战事上非淮军不可,用淮军和日本现代化军队打,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现实,避战都是正确的,在外交上依靠英法俄在华利益制衡日本相比之下更合适。奈何光绪也是年轻气盛,权力好不容易回来了(1889年,慈溪试探性地交还权力给了光绪),有大做一番的雄心壮志,加上一部分人的鼓动,不顾李鸿章反对,向日本宣战。国家统治层没有一套现代化的完备的战略决策制度,朝堂仪事+皇帝拍板定案的形式局限性很大。清廷统治层这种只图嘴上痛快就将一个国家推向战争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
  • 再看战时,甲午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这里谈的是海战中的大东沟海战。主要从军费,军舰(航速,射速,炮弹,老化),战术,官兵,情报几个角度简单谈谈:
  • 先说军费:北洋水师成立的初衷就是一支防御性质的舰队,他的作用是守住京畿海口,配合陆军作战,这就限制了其规模上限。1888年建立初的北洋水师是亚洲最强舰队这一点不假,但是之后几乎未新添一舰,反观日本,虽然前期比不上北洋水师,但是直到1894开战,几乎一直在接收新式军舰。海军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起到效果的军种,更何况是在海军装备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可以说甲午海战也是之后战列舰发展方向的参考案例)。再说清廷内部的问题,李鸿章和户部尚书翁同龢的私仇,海军衙门高层的人事变动,我觉得也是导致北洋水师后期装备停止更新的重要原因。
  • 再说军舰:北洋水师的核心就是两艘德国制造的7000t铁甲舰,其他的都是2000t左右中规中矩的炮舰。由于年久未修的主观因素和装备革新的时代客观因素,开战前的航速已经明显下滑并落后于时代;火炮在开战前已经和日本形成代差;北洋水师炮弹配置上多为穿甲弹,少有开花弹,与之相比是日本的下濑火药。这些致命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军费没有跟上,五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更何况是处在“铁甲舰到前无畏舰”的关键过渡时期。
  • 10艘舰艇两两相伴,凭借定镇两舰打头阵冲进敌阵,然后再各自搏杀,寻找机会冲撞。日本这边的舰艇有几艘快速巡洋舰,组成了第一分队,航速远高于北洋舰队,快速绕道北洋侧翼集火超勇扬威,整场战争日本联合舰队没有给北洋水师留近身的机会,一直保持在一定距离利用速射炮快速倾泻弹药。可见,装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下的装备和战术结合产生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 官兵素质上,据最新的历史考证发现,整个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命中率是要高于日本的,甚至不输同时期的欧美海军。北洋海军雇佣洋人教官,模式也采用西方标准,虽然后期撤换掉了郎威理,但北洋水师多年的严格训练是很有成果的。从海战中的实际表现上来看,北洋海军的绝大部分官兵的表现确实都是值得肯定的。
  • 间谍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战争形式,据史料解密,甲午战前活跃在中国的日本间谍数量惊人,其伪装程度很高,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军事情报。
  • 大东沟海战之后,虽然北洋舰队损失很大,但是家底还是有的,尚有一战之力,奈何陆军增援始终不到,等于是放弃了威海卫,最终难逃覆灭。
  • 不管如何,1894年,大清还能倚靠李中堂的北洋水师在海上和日本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可谁又能想到,短短6年后,八国联军从中国的内海长驱直入直达紫禁城,讽刺的是,攻占京城时不少大清子民争着给洋人带路,诚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我有什么关系”,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迭,底层百姓仍然只是过客。或许,大清只是败给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