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清1894海战(一)
Contents
- “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是历史课本记述的那场战争,语文课本和影视作品中关于邓世昌率致远全舰撞击吉野的描述同样深入国人心。提起甲午,大家会想到很多关键词,然而,120多年前,围绕这场战争,当时的日本和大清的都是一个怎样的状态。1888年北洋海军建立,其实力一举被列强排位世界海军前10,是什么原因导致短短6年后被清人口中的矮子日本胖揍,再六年,八国从中国内海长驱直入,直取京畿。
- 1864年,持续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太平军本来是有能力推翻清王朝的,为什么没有?我觉得一方面是太平天国内部在起义运动后期统治层之间的分裂和战略分兵错误。另一方面,慈溪放开部分军权,让地方练兵,曾国藩的湘军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李鸿章的淮军同样源于此。太平天国结束后,加上之前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慈溪支持的洋务派压倒了守旧派,其实慈溪这时很很清楚,如果不做出点改变朝廷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她一开始支持维新变法的原因,但是这里的矛盾就是你改革可以,但是不能威胁慈溪的绝对统治,不然慈溪绝对搞死你。
-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了大约30年。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时间段,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干嘛?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实现实质统一。1871年,俾斯麦带领德国走向统一并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但是由于国库殷实,之后迅速复兴。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正在全世界扩张。日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沙俄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搞农奴制改革。可见洋务运动这30年清国周边相对太平,也给了这个机会。但是,要知道,从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与第一次几乎英国独享不同,这次是英德美法遍地开花。在其他列前纷纷崛起的19世纪,倡导“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 洋务运动是一场大工程,在慈溪的授权下,中央是以奕昕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地方是以林则徐,魏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等为代表的地方汉族官员。其涉及面较广,我要谈的围绕大清国海防建设,注意,是海防,不是海权。当时的清国,能有诸如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的思想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要的是建立海军守住海疆继续封建,没有一个海权的认识。
-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随即开始筹备海军建设。最开始的想法就是买,但被英国人李泰国摆了一道。之后沈葆桢逐渐意识到得自己建船厂,海军基地,同时培养自己的海军将领。于是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建立了马尾船厂,海军基地和船政学堂,聘请英法教师教学。在这里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人才,也可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 这些人当中很多留学英法,是那个时代西方世界中唯一的中国面孔。他们有的成了外交官,有的做了船政讲师、船舶设计师,但大部分都是之后北洋舰队的主要将领。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身处时代浪潮下,自己将会何去何从。
- 1869年,自主建造的蒸汽化炮舰万年清号下水,1888年,自造铁甲舰平远号下水编入北洋水师。短期来看,洋务运动在海军上的建设很有效果,和同时也在建设海军的日本比起来至少在效果上甚至要更好。但是,清帝国的体系承自千年,已经是集权制的顶峰,正因如此,在人类历史最大变革的19世纪,肯定没有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好掉头,更何况倒幕运动已经把明治天皇请回来进行几乎全盘的西化。所以,长期来看,日本对中国的优势从这时就开始了,日本的野心也开始显现。
-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台湾的军事行动,这次事件以大清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和赔款而告终。这次事件刺激了清廷,随机决定创办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人偷袭了马尾,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4年,日本趁着朝鲜内乱,跨海发兵。在牙山和丰岛两次海陆失利后,9月17日,护送运兵船支援平壤战役的北洋海军编队和在海上寻找决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外海相遇,黄海海战爆发。海战历时5小时,北洋方面被击沉5艘,退回威海卫,失去制海权。关于这场海战的评价有很多,有说编队雁形阵错误的,有说北洋官兵军纪差的,有说慈溪挪用海军军费的,有说劣质炮弹的,诸如此类。海战战术层面上,国家制度落后就必败这类话没有任何意义,要尽可能准确地了解这场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还得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分析。(接下文)